來源:財經雜志 2006年8月15日 廣西天華編輯
備受關注的新會計審計準則的操作細則正在醞釀出臺。近日,財政部會計司以特急文件的形式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下稱應用指南)。業內一直頗感困惑的焦點問題——如何取得公允價值的衡量標準,此次仍未在《應用指南》中明確。
今年2月財政部頒布新的企業會計審計準則體系以來,業內對其具體操作一直備加關注。“這是新會計準則的操作性細則,是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部會計司準則二處一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
財政部會計司人士表示,該應用指南將于8月31日前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定稿后將以財政部文件形式正式發布。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執行。
公允價值仍難公允
在新會計準則中,一個最大的變化是廣泛應用“公允價值”概念。準則體系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這相對于原會計實務都是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革將大幅改變現行的會計核算體系,改變了以前中國會計史上以歷史成本為主要依據的計價基礎,意味著市場價值體系的重估。
然而,此次公布的《應用指南》,對于公允價值的衡量標準如何取得、如何確保其可靠性,未有明確規定。
據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務部主任會計學教授于長春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國引進和介紹國際會計理論和方法時提到了國際上常用的“公允價值”概念,但在國內幾乎沒有應用,只是在資產評估界小范圍使用。“非貨幣交易大多是按照帳面價值入帳,資產價值偏低;關鍵是公允價值指標不好取得,而對于公允價值的判斷在實務操作中只是出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角度,所以爭議也最大。”比如,地產的市場價值爭議最大,地段不同、城市經濟綜合指數不同、房價差異也特別大。
在業內看來,公允價值的判斷,中國和國際上的判斷條件差異比較大。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有一個成熟的信息系統,有相應的機構每個月發布相關信息,有很多公允市價和相應的行業參考價格、模型、指數和參數,公允價值較容易取得;而在中國市場價格不成熟,其信息數據并沒有在一個公開的網絡或者相應全國性行業價格平臺披露,也就是說價格體系不完善,無法給公允價值一個統一的標準或者評價。
“估算模型如果取數略有偏差,計算出的收益現值法差異非常大,最難估價的主要就是無形資產;對于這個行業來說,財政部包括相應的監管部門都還需要對于公允價值的定性和定量給予一個明確標準。”大信會計事務所總審計師韓志娟對《財經》記者說。
更讓市場擔心的是,由于“公允價值”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并容易被操控,其廣泛應用極有可能成為企業調節利潤的工具,從而操縱上市公司股價波動。參與制定新的會計準則的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審計部總監金以文認為,目前中國內地的評估機構一般都是針對企業的有形資產進行評估,對于金融類資產的公允價值評估經驗比較欠缺,專業人才也比較少。在新的會計準則下,理論上操縱利潤的空間比較大。
行業學習年
財政部此次發布的新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包括38項會計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建立了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被坊間稱為是中國會計、審計行業的里程碑。這一制度變革亦被外電高度關注。
新的會計準則變動相當大,此前中國的會計準則只有16項,基本上是在2001年頒布或修訂成型,這次增加到38項。原有的會計準則偏重于工商企業,而新準則已經擴展到金融、保險、農業等眾多領域,覆蓋了各類企業的經濟業務。
僅僅只有幾個月消化時間,對于全國5000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的7萬多名注冊會計師來說,這種轉型無疑是艱巨的挑戰。《財經》獲悉,財政部已同時在北京、上海和廈門三個國家會計學院,分四批對上市公司、省級會計管理部門、部分會計事務所和會計學術界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并計劃8月底前全部完成對所有上市公司的直接培訓和對省級會計管理部門的師資培訓。